《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教学建议
[10-16 11:33:41] 来源:http://www.i3xuexi.com 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阅读:9316次
[导读] 鼓励学生尽量选择多种不同的路线,以此让学生实际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如果因要场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也可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所走的路线,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交流。不论用哪种方式组织活动,都应统计从两个不同出口走出来的学生,让从左边出口出来的学生分组做“对口令”和“送信”游戏,从右边出口出来的学生分组做“起立”和“投掷”游戏,然后两边的学生交换活动。活动时不必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路线都选出来,主要是让学生参与选择的活动,感受答案的多样性和探索答案的过程。2.教学“对口令”游戏。对口令的活动可让学生分组进行,3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出题,另外两个同学对口令,对口令的同时用手势表示所对的数。教材只出示了8的组成,实际活动时可让学生自行任意选择所学过的数进行对口令的练习。对口令时可适当进行一些由一个数的一组组成去推想它的另一组组成的练习,以此减少学生对数的组成的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3.教学“送信”游戏。游戏前,教师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写有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的卡片(其中有些算式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并准备好写有得数的盒子和做奖品用的小红旗或小红花。游戏可分组进行。对于投不出去的卡片,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投不出去的理由。以此让学生经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教学建议,http://www.i3xuexi.com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时,先要明确本节内容的性质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过程。本节教材是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它要求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最好把这一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活动过程,不要把它变成一种单纯的看图说话或看图回答数学问题的学习材料。另外,教材提供的主要是一种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添,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
1.教学走迷宫游戏。
组织学生进行走数字迷宫的活动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数字迷宫,使他们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重点让学生知道可供选择的路线很多,只要是按照1,2,3,…,9的顺序走,不管怎么走都可以。教师在讲解中不要对走的路线作暗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多种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尽量选择多种不同的路线,以此让学生实际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如果因要场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也可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所走的路线,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交流。不论用哪种方式组织活动,都应统计从两个不同出口走出来的学生,让从左边出口出来的学生分组做“对口令”和“送信”游戏,从右边出口出来的学生分组做“起立”和“投掷”游戏,然后两边的学生交换活动。
活动时不必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路线都选出来,主要是让学生参与选择的活动,感受答案的多样性和探索答案的过程。
2.教学“对口令”游戏。
对口令的活动可让学生分组进行,3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出题,另外两个同学对口令,对口令的同时用手势表示所对的数。教材只出示了8的组成,实际活动时可让学生自行任意选择所学过的数进行对口令的练习。对口令时可适当进行一些由一个数的一组组成去推想它的另一组组成的练习,以此减少学生对数的组成的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
3.教学“送信”游戏。
游戏前,教师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写有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的卡片(其中有些算式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并准备好写有得数的盒子和做奖品用的小红旗或小红花。游戏可分组进行。对于投不出去的卡片,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投不出去的理由。以此让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探索过程。做游戏时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
4.教学起立游戏。
起立游戏可以分组进行,每组参与起立的学生不超过11人。活动时每组选一名同学发口令,其余同学按口令起令。进行起立游戏时应注意渗透以下两方面内容。
(1)感受方位。除让前面几位同学站起来和从前往后第几位同学站起来外,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让后面几位同学站起来或从后往前第几位同学站起来的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对前、后方向有具体的感知。
(2)适当对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进行区别。如让学生完成“前面4位同学站起来”的动作后,马上又进行“从前往后第4位同学站起来”的游戏,游戏后让学生简单说一说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以此使学生清楚地体会到4和第4意义的不同。
5.教学投掷游戏。
投掷游戏也可以分组进行,在组内再进行个人或小组投掷比赛。如个人比赛,两个小朋友投出同样多的小球,看谁投进的多。投掷时可边投边记录,每投进1个就像教材右下角的统计图那样画上一个小圆,最后根据圆的个数的多少确定谁投进的多。进行这一游戏时,注意向学生渗透以下两方面内容。
(1)渗透统计思想。首先,让学生切实参与记录并统计投进个数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对照直观统计图直观比较谁比谁多投进几个,谁比谁少投进几个,使学生从中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数相差多少的方法,并获得初步分析统计图,用统计图说明问题的方法和感性经验。
(2)让学生在投掷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如让学生在投掷时猜一猜能不能投进,使他们从中感受到能不能投进具有不确定性,既有投进的可能性,也有投不进的可能性。
游戏完毕以后,可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简单总结,以萌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意识。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时,先要明确本节内容的性质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学过程。本节教材是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它要求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最好把这一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活动过程,不要把它变成一种单纯的看图说话或看图回答数学问题的学习材料。另外,教材提供的主要是一种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添,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
1.教学走迷宫游戏。
组织学生进行走数字迷宫的活动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数字迷宫,使他们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重点让学生知道可供选择的路线很多,只要是按照1,2,3,…,9的顺序走,不管怎么走都可以。教师在讲解中不要对走的路线作暗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多种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尽量选择多种不同的路线,以此让学生实际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如果因要场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也可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所走的路线,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交流。不论用哪种方式组织活动,都应统计从两个不同出口走出来的学生,让从左边出口出来的学生分组做“对口令”和“送信”游戏,从右边出口出来的学生分组做“起立”和“投掷”游戏,然后两边的学生交换活动。
活动时不必要求每个学生把所有路线都选出来,主要是让学生参与选择的活动,感受答案的多样性和探索答案的过程。
2.教学“对口令”游戏。
对口令的活动可让学生分组进行,3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出题,另外两个同学对口令,对口令的同时用手势表示所对的数。教材只出示了8的组成,实际活动时可让学生自行任意选择所学过的数进行对口令的练习。对口令时可适当进行一些由一个数的一组组成去推想它的另一组组成的练习,以此减少学生对数的组成的机械记忆,增强意义识记。
3.教学“送信”游戏。
游戏前,教师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写有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的卡片(其中有些算式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并准备好写有得数的盒子和做奖品用的小红旗或小红花。游戏可分组进行。对于投不出去的卡片,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投不出去的理由。以此让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探索过程。做游戏时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
4.教学起立游戏。
起立游戏可以分组进行,每组参与起立的学生不超过11人。活动时每组选一名同学发口令,其余同学按口令起令。进行起立游戏时应注意渗透以下两方面内容。
(1)感受方位。除让前面几位同学站起来和从前往后第几位同学站起来外,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让后面几位同学站起来或从后往前第几位同学站起来的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对前、后方向有具体的感知。
(2)适当对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进行区别。如让学生完成“前面4位同学站起来”的动作后,马上又进行“从前往后第4位同学站起来”的游戏,游戏后让学生简单说一说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以此使学生清楚地体会到4和第4意义的不同。
5.教学投掷游戏。
投掷游戏也可以分组进行,在组内再进行个人或小组投掷比赛。如个人比赛,两个小朋友投出同样多的小球,看谁投进的多。投掷时可边投边记录,每投进1个就像教材右下角的统计图那样画上一个小圆,最后根据圆的个数的多少确定谁投进的多。进行这一游戏时,注意向学生渗透以下两方面内容。
(1)渗透统计思想。首先,让学生切实参与记录并统计投进个数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对照直观统计图直观比较谁比谁多投进几个,谁比谁少投进几个,使学生从中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数相差多少的方法,并获得初步分析统计图,用统计图说明问题的方法和感性经验。
(2)让学生在投掷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如让学生在投掷时猜一猜能不能投进,使他们从中感受到能不能投进具有不确定性,既有投进的可能性,也有投不进的可能性。
游戏完毕以后,可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简单总结,以萌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意识。
标签: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大全,小学数学学习 - 一年级数学教学 - 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热门《一年级数学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