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单元教学建议
[导读] 道除法算式。接着,用小棒代表树摆一摆,让学生看到“一共栽(4×6=24)棵树”“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24÷4=6)行”“24棵树栽6行,平均每行栽(24÷6=4)棵”,初步领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让学生用除法算出24÷4、24÷6的商,就容易由4×6=24想商。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道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必须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里的合理组织练习,强调要做到以下几点。(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必备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诀。因此,
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15个橘子、平均分12瓶矿泉水、帮小朋友分组租船、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这就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例如,利用第24页例2植树情境,先写出乘法算式算出积,再写出两道除法算式。接着,用小棒代表树摆一摆,让学生看到“一共栽(4×6=24)棵树”“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24÷4=6)行”“24棵树栽6行,平均每行栽(24÷6=4)棵”,初步领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让学生用除法算出24÷4、24÷6的商,就容易由4×6=24想商。
在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经历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道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必须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这里的合理组织练习,强调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必备条件,是熟记2~6的乘法口诀。因此,除了让学生懂得乘法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为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打好基础。
适当安排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练习是必要的。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思维过程与用乘法口诀想商的过程一致。例如,()六二十四自身就是求24÷6的商的思维过程。又如,完成6×()=24,要想6和几相乘等于24。提供这样的练习内容,学生不仅能熟记乘法口诀,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
小学低年级的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例如,多进行口头练习(如“对口令”、抽卡口算、小组抢答等),把练习题制成卡片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但要注意“适当”二字,把握课堂容量。密度太大,学生过分紧张,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单调的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降低练习效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送信”“找朋友”“抽卡”等游戏性练习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投入练习活动,将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教材中编排有运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更需重视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情境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比如教学第31页例4,先展现儿童商店里购物的画面,并描述小明和小芳购物的情境,吸引学生去了解、收集小明和小芳购物的信息,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在探索解决“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的方法时,需要联系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借助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出:要先解决“买一辆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同时又帮助学生准确找出要先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让学生不断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5.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上一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