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爱上学习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知识点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 正文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04-24 20:05:48]   来源:http://www.i3xuexi.com  高三语文知识点   阅读:9143

[导读]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http://www.i3xuexi.com

    一、 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www.i3xuexi.com

    五、 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1] [2] [3]  下一页


标签:高三语文知识点高三语文知识点大全,高三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