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建议
[导读] 般就用体积单位。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容积的感知过程,而且,这种感知是对容积的本质的、整体的感知。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看上面的净含量是怎么表示的,从而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向学生介绍:“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接着可以借助计量工具量杯和量筒,让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关系。告诉学生1L=1dm3,1ml=1cm3。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L等于多少毫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3)对于L和ml的认识,可以通过教科书第50页的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学生在小组中将1瓶矿泉水往纸杯中倒,看能倒几杯,然后估算出1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然后再估计一下,几纸杯水大约是1L?这时可以借助1L的量杯进行验证。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再准备一些10ml的药瓶或50ml、100ml的墨水瓶或饮料瓶,让学生亲身感受10ml、50ml、100ml、500ml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容量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学
(1)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因此,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
教学容积的概念时,要注意使学生搞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时,可以拿一个长方体纸盒,问:“什么叫做长方体的体积?”然后把纸盒的上盖打开,指着盒内的空间告诉学生:“这个盒内的空间可以放入与这个盒体积同样大的物体(如果纸的厚度忽略不计),我们把这个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之后,可以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叫做容积。在学生举例时,可以进一步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容积的感知过程,而且,这种感知是对容积的本质的、整体的感知。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看上面的净含量是怎么表示的,从而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向学生介绍:“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接着可以借助计量工具量杯和量筒,让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关系。告诉学生1L=1dm3,1ml=1cm3。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L等于多少毫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对于L和ml的认识,可以通过教科书第50页的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学生在小组中将1瓶矿泉水往纸杯中倒,看能倒几杯,然后估算出1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然后再估计一下,几纸杯水大约是1L?这时可以借助1L的量杯进行验证。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再准备一些10ml的药瓶或50ml、100ml的墨水瓶或饮料瓶,让学生亲身感受10ml、50ml、100ml、500ml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容量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例5时,注意说明怎样把算出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变换成容积单位的名数。“做一做”中第1题是升数与毫升数变换的巩固练习,学生可以在已学基础上自己填出答案。
(4)教学例6时,教师可以按例题要求准备要测量的西红柿以及量杯和水,启发学生说出用排水法来测量西红柿的体积,然后教师做演示,师生共同观察记录。在有刻度的量杯里装上水,记下水的体积,把不规则的物体西红柿放入杯中,记下此时的体积,求出两次体积的差,就求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最后再将容积单位ml换算成合适的体积单位。
也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实践活动,分几个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课前让每个小组同学准备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橘子、苹果、石块、土豆等,同时教师要提供一些测量的工具,如量杯、水,让学生想办法求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学生测量出不同物体的体积后,可以在班上交流,说说测量的过程。学生亲自参与策划、记录、测量,体验会更加深刻。
最后让学生参照例6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并阅读、交流教材中提供的有关水资源的小知识,渗透给学生健康饮水、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