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反思
[导读] 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一:认识角。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活动二:感受角。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生1:我觉得角1大。生2:我觉得角2大。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上一篇:《一分能干什么》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