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教材分析》
[导读] 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疑惑一曾经有老师向我提出疑惑:两个知识点都不同,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教?可我不是这样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我觉得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解决问题又为生活服务,因此,最终目的达到了。这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起学习比较合适。例如,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
这5年我有幸执教新教材,在这里我谈谈我对这册肤浅的见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本册实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在这里我谈一下我试用本册教材的感受与曾经有过的一伙以及处理,说的不对的请多多指教。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同旧教材那样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疑惑一曾经有老师向我提出疑惑:两个知识点都不同,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教?可我不是这样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我觉得计算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解决问题又为生活服务,因此,最终目的达到了。这两个知识点放在一起学习比较合适。
例如,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又如:第10题是一个利用两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第(2)题是一道有多种答案的题目,第(3)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的和最小。这组题目与生活实际很贴近,具有现实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练习后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组练习题。 www.i3xuexi.comwww.i3xuexi.com分页标题#e#
但实际上是促进学生对100以内加法计算过程及其方法的理性认识,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通常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一是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和交流,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启发和帮助,如启发学生思考:在前面的计算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么办,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概括出法则。
疑惑二主体图有什么作用?
我觉得主体图是起了导向作用,还可以从主题图中直接引出多个例题类型。如:第二单元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情况,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提出问题,我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把问题板书,(例1例2的问题)这样既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引出了重点。
疑惑三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开放性,那学生想到的解题方法是否全部用上呢?
要合理的使用学习方法,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不一定照单全收,要进行比较、优化方法。如:教学P18例2,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56-18的笔算,学生汇报以下的方法:
1、个位6-8,6差2就是8,从十位退一,那么10继续减2就是6,个位是6。十位5-1-1=3。
2、个位6-8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先用10-8=2,再2+6=8,个位就是8,十位5-1-1=3。
3、个位6-8,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就是16-8=8,个位就是8,十位5-1-1=3。
我看到学生的汇报,感到很激动,我及时给与了肯定和鼓励,然后我让同学们比较这几种方法,那种方法又快又准,结果通过讨论同学们都认为第三种最好,都愿意用第3种方法。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疑惑一如何确定长度单位?
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作为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进而得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P1图)充分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不同;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可能相同。结合古今中外有关量与计量制度演变的资料,我还讲两个国家的商人在做生意时,因使用的长度单位不一致发生了争执,生意做不成了,等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来审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www.i3xuexi.com分页标题#e#
疑惑二学生对事物长度的估计总是比实际长度差得太远。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通过用尺多量生活中的事物,带他们到室外量一量,到操场上走一走,只要老师不怕麻烦,学生对对事物长度的估计比实际长度不会差得太远。